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13

2021-01

全域旅游对空间优化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新闻来源: 今日国土杂志社 浏览次数:时间:2021-01-13

1589788381.jpg

张朝伟/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北京全域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委员会秘书长


针对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我国政府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以适应新时期和新阶段自助游、自驾游、全民旅游为主的“大旅游”发展需求。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成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100个新名词之一。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做出部署。可以说,全域旅游理念从上到下已经深入人心。


目前,全国各地省、市、县三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但是,波及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疫情,尤其使全球旅游业遭受重创,认识全域旅游的价值及未来出路,重拾全域旅游发展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城乡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角度理解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最早由原国家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但它涉及的领域、业务等远远超过旅游业本身。所以,我们不妨直接对其做更广义的理解:“全域旅游”作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种理念,不针对任何具体的旅游项目。全域旅游追求优质而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和人文生态,代表人们对优质生活和更高幸福指数的诉求。乡村美丽了,而且富有乡土气息;城市宜居了,而且充满地域特色——有了这样令人向往的魅力城乡,“全域旅游”自然而然就会实现。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看,散落于城乡的一些具体旅游休闲项目,比如景区、公园、游乐园、度假区、文化场馆、休闲街区、步道、生态农庄等等,作为画龙点睛的点缀,都只是全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或服务业(吃住行、游购娱、文教、康养、体育等)的组成部分,与本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及日常的城乡建设,构成有机的整体。当然,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种生产空间具有优先及独立自主的作用和价值,它们可以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但不可以被替代。


尽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但全域旅游”的确为“三生空间”的融会贯通提供了可能。涉及“生产空间”的工业旅游、休闲农业;涉及“生活空间”的园林城市和城市旅游,以及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空间”的森林康养、湖泊休闲、海岛度假,以及城市的街心公园、绿地等等——借助“旅游休闲”的纽带,使“三生空间”获得了共同的价值。


因此,就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而言,全域旅游”有利于对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实施系统集成和优化组合,促使生态、生产和生活经由“环境美学”支持的旅游休闲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兼顾自然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国土资源的集约化综合利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全域旅游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发展委员会立足“所有国土资源都是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是国土经济的重要内容”的认识,以及学会创会会长于光远先生有关陆、海、空“大国土”的概念,适应当前“大旅游”发展态势,先后编制《睢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乐县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云州区国土空间规划纲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沁源县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等等,注重切入全域旅游对优化国土空间的重要作用,促进“三生空间”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国土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


二、让全域旅游带动技术创新、实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旅游尤其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全域旅游,究竟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多大作用?政界和学界一直有不同看法。


特别是去年年底以来,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社会甚至无法正常运转,全球旅游业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旅游业的脆弱性显露无遗,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城市和地区,其经济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而且,理论界早有旅游诅咒的挤出效应概念,认为旅游业过度繁荣会对制造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中山大学教授左冰(2015)在研究著名旅游城市桂林时指出,若政府不出台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旅游业过快发展会对工业投资资本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导致制造业的衰落。


事实上,一些城市(比如云南丽江、安徽黄山)借助高品质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开发,迅速崛起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以致于经济和就业对旅游业形成严重依赖。


旅游的挤出效应似乎确实存在。但是,原因并非旅游本身缺乏经济价值(古今中外的旅游需求始终存在),而是旅游供给侧的落后理念和产品不足造成的。圈一座山头、包一片水面,就能作为“景区”卖票,直接大把收钱——这样初级的旅游业,的确抑制了资本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智力和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当然不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破除旅游诅咒的挤出效应,必须依靠旅游业本身的转型升级,而不是放弃旅游。同时,要积极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农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杭州、苏州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其互联网技术、高科技产业依然名列前茅。因此,所谓“旅游诅咒的挤出效应”或是个伪命题。


其实,不只是旅游资源无法过于依赖。石油、煤炭、钢铁等资源依赖型城市衰败的命运同样证明:除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多元化,任何单一的城市经济都存在风险


就全域旅游自身的发展而言,丰富旅游休闲业态,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意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的物化、商品化和实体化,加强健康产品和文创产品的研发,提高旅游业智力投入和技术含量——是提升旅游业供给侧服务水平,确保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高品质名优特产;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引进加工制造业,发展中医药、食品、户外用品、体育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等等,很多与旅游休闲相关的一二三产业及其融合发展,都将大有可为。


旅游休闲的经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社会效益(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文娱及文明教化等)同样不可小歔。虽然,更多情况下,旅游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增光添彩和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但是,按照旅游业的便利性、舒适性、趣味性等高品质标准,创建魅力城乡,本地居民必将因公共服务的提升而受益,并拥有更高幸福指数。


2014年以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先后在福建将乐、河北兴隆、河南卢氏、长白山池南区、河南林州市、福建南平市(下辖2市辖区、5县、3县级市)、四川蓬溪、江苏泗阳、山西沁源等地,连年举办五届深呼吸小城旅游文化节及论坛——学会旅游委员会作为活动承办机构,在促进深呼吸小城宣传推广、招商引资的同时,通过出版发行《深呼吸户外研学旅游手册》,摄制《博物中国》系列专题片等融媒体手段,致力于旅游教化价值的实现,注重从旅游美学与科学普及角度,彰显旅游风景中科学和艺术的魅力,呈现旅游休闲的人文内涵,致力于提升旅游业供给侧服务品质。


三、推动全域旅游到全域康养的转型发展


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出未来的工作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这也为很多地区从“全域旅游”到“全域康养”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对人类价值观造成深刻影响。身心健康作为人生普遍需求,万亿级规模的大健康产业日益凸显其重要价值,并将出现持久性增长。


健康,意味生理和心理的无缺陷、无障碍,代表身心灵的完好与协调统一。旅游休闲——则从愉悦身心的角度,发挥了对身心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所以,从“全域旅游”到“全域康养”的转型发展,本来就顺理成章。倡导健康可持续的LOHAS时尚生活方式,是未来旅游休闲发展的必然选择。


尤其生态环境优越、山水及森林资源丰富的“深呼吸小城”,其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康养资源交叉重叠——秉持“深呼吸、慢生活、大健康”的品牌优势和战略定位,遍布各地的“深呼吸小城”具有发展全域康养的先天优势,特别重要的是,全域康养和大健康蕴含了更多实体经济的商机


所以,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委员会将结合深呼吸小城共建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等国家战略和“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卫生工作方针,组织相关科研教学机构和企业,联合推动实施《深呼吸小城·环境与健康工程》。


“环境与健康工程”以《环境医学》和《医学地理学》为理论指导,以环境整治和美丽城乡建设为铺垫,以生态有机农业和大健康为产业引领,以智慧医疗为技术支撑——为深呼吸小城提供“统筹产业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主要的具体措施包括:


1、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总动员——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等专业机构,通过水、大气和土壤的化验分析,摸清生态环境、地理和气象因素所致健康影响的种类、程度及空间分布,结合《环境医学》《医学地理学》,针对本地突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为参与区/县/市编制《环境与健康工程规划纲要》,以“工程纲要”为科学依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域城乡环境整治。同时,借助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监控机制。


2、创建覆盖全域城乡的全域旅游体系——通过资源优化组合与创意设计,美化市容村貌,推动建立以全域旅游广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为枢纽、以景点景区和驿站为节点、以生态廊道和旅游交通为连结的“全域旅游体系”。


3、发展以“深呼吸康养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全域康养,强化全域旅游核心区吸引力——综合生态农业资源分布与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确定“深呼吸康养旅游度假区”选址,对现有符合条件的旅游景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丰富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尤其结合本地生态、地理、地质和气象特点,加强食疗、水疗、森林、芳香、音乐等自然疗法和健康产品设计开发。引入禅医、食育、文创、娱乐、研学及户外运动等多业态融合的康养服务,以“全域康养”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引进中医药、食品加工、健身器材、医疗器械、户外用品、日用家居用品、文创等大健康产业。


深呼吸产业小.jpg


4、推广中国科学院生态有机农业模式——包括主粮、蔬果和调味品,特别针对地理标志农副产品、与芳香疗法和休闲农业相关的花草(用于医疗保健、化妆品、食品的芳香植物),以及常用中药材和药食两用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充实全域康养的后勤物资保障。


5、普及中医药康养及自然疗法相关技术知识——借鉴当年赤脚医生运动,建立社区保健人才队伍。借助《深呼吸健康管理手册》出版发行,面向广大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鼓励居民自助式健康管理,致力于就地解决疾病预防、轻微疾病治疗和病后康复问题。并且,把地域特色的民族医药技术/药方,作为吸引外来游客的地方名片。


6、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培训——根据深呼吸旅游度假区关于禅医、香道、素食、茶道、琴道等康养技术人才需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分别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区域培训。


7、建立常态化、国际化互助合作机制——借助世界旅游联盟(WTA)国际化平台,组织各地深呼吸小城及海外相关企业和政府,共建“深呼吸健康旅游大会理事会”,推动国内外会员县市/机构之间客源互送、产品互推、市场共建。同时,举办各类文体及节庆活动,加强产业引进、客源导入、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市场营销。


8、构建覆盖全域城乡的智慧医疗体系——优先为“深呼吸康养旅游度假区”引进智慧医疗技术。同时,从公共服务角度,建设1个县级远程会诊中心、若干村镇远程分会诊点,与全国数十家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关系,构建网格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本地城乡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日常居家健康管理”或“集团化康复疗养”服务,全面提升全域康养产业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科技水平。(文/张朝伟;选自2020年5月《今日国土》杂志)


健康旅游二维码.png


识别二维码关注

深呼吸旅游大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发展委员会/深呼吸健康旅游大会/北京全域旅游规划设计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1307号

客服热线:186 1213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