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2
新闻来源: 深呼吸健康旅游 浏览次数:时间:2020-12-23
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经长期研究探索,于2012年结合北大光华EMBA课题,发表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在无锡阳山等地开展了长达四年的落地实践。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田园综合体”概念被写入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田园综合体”在三农工作中的意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中央农办原主任唐仁健(后任甘肃省省长,现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因此,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张 诚/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鉴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以及“田园综合体”之于乡村旅游的作用和价值,本刊特邀张诚及相关专家,就“全域旅游中的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展开讨论和对话。此整理对话录音如下,以飨读者。
特色小镇最可行的产业模式
是文化创意和旅游
张朝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大力推动建设“特色小镇”。请问“田园综合体”是特色小镇吗?和特色小镇有什么关联?
张 诚:先反问一下,为什么会提出搞特色小镇?
张朝伟:建设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大趋势下,防止大城市病,避免农村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又实现从农村转移的唯一途径,是地方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举措和模式。
张 诚:我关心的是:特色小镇发展产业,容易吗?
不能再发展大城市,要发展特色小镇,而特色小镇必须基于产业,但是中间有个矛盾:在小镇这个领域发展产业不容易,在城市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的地方容易,在乡村、乡镇发展产业,政府和企业都不会做主动选择。
张朝伟:但是,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是自发的、主动的。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一二三产业都比较成熟。
张 诚:浙江的特色小镇,大概分两种,一种叫产业小镇,一种叫旅游小镇。
浙江在三十多年前有一种现象,村镇出现工业集群,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链群组,比如做箱包的乡镇,有的做拉链,有的做布料供应,有的做加工,有的做成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的生态圈,附着在一个镇域里边,这个小镇就叫某产业的特色小镇,比如叫“箱包小镇”。小镇上人与人之间或是亲戚,或是朋友,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
还有一种小镇,比如罗老师他们在松阳倡导和推动的以旅游为特色的小镇。
浙江这两种类型的小镇,是主动地、自发的。是产业聚集发展的必然结果,或是为自己寻找出路,比如松阳,那里的一些村和镇,他们提前几年已经看到了发展旅游的方向,罗老师他们去添了一把火,再加上消费力和时尚文化的驱使,也就做起来了。
就是说,浙江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其它地方呢?就出现了刚才我们没有解开的问题,就是这些地方的土壤没有足够的肥力,就不容易有产业,或者产业的苗长的不壮,难以实现人口和资源的聚集,没有产业可以附着,而是依靠外力,靠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要花大量时间,那就要问那个做这种投入的人,他主动吗?他不主动,因为花在这儿,不如花在那儿。所以,一些地方建特色小镇可能是被动的。由上级摊派任务,一阵风式地建设特色小镇,令人担忧。也正因为这种担忧,就有了“特色小镇一定要基于产业”的说法,但问题是在这些乡村地区,究竟能发展什么产业?我认为绝大多数乡村地区,除了旅游,没有其它好做的产业。就是说,在乡村地区,能够发展而且是有竞争力的产业,或者说带有普遍性的,就是旅游产业。所以,对绝大部分地方,在乡村地区要搞特色小镇,只能做“旅游特色小镇”。
罗德胤:在乡村的空间,只有拿不走的资源,才是打造产业竞争力的根据。我认为产业资源有两种,第一种是农业资源,你可以借助农业科技,发挥这个地方特定的土壤、气候优势,种植当地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名优特产。第二种就是旅游资源,包括生态资源、乡土和非遗文化资源等等。当然,还有第三种,就是矿产资源,但搞矿产就属于工业了,这不属于乡土空间。所以,乡村有竞争力的资源,其实就两种:农业和旅游。
张 诚:我补充一下罗老师的看法。乡村的产业资源,原来我也以为有两种,但经过实践之后,发现只有一种。因为搞农业很难。当然我只是讲普遍现象,并不否认个别地方,农业可以做得很好,甚至种出黄金来。即便如此,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即便有以农业为特色的小镇,农业附加值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很难提高到能使乡村现代化的程度,人们会转行到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和更富裕的地方,所以农业小镇很难支撑人口聚集和小镇的持续发展,因为现代经济已经不是传统的农耕经济。
罗德胤:其实,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会自动进入到旅游业。
张朝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态,农产品本身就可以是旅游商品。
张 诚:农业是乡村地区能够发生旅游的一种基础。而且,通过发展旅游等其他产业,经济增长了,才能反过来促进和保护农业。
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田园综合体”可规避特色小镇存在的风险
张朝伟:按照上述关于特色小镇的解释,请问张总:如果给“田园综合体”做个定义,它算不算“特色小镇”?
张 诚:去年我曾经改了一次,把我们的“田园综合体”改作“田园文旅小镇”,后来在乌镇的一次演讲中,我说我决定改回去,不叫田园小镇。“特色小镇”的提法我害怕了、“特色小镇”这个名字我不喜欢了,算不算“特色小镇”你们看着办。那天我发言,我说,国家对遍地开花一窝蜂的“特色小镇”一定会清理整顿。
张朝伟:人民日报已经发文,提出了“特色小镇”存在的一些问题。
张 诚:文章发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到真正要开始整顿的时候。
罗德胤: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房地产,大家都觉得“特色小镇”不能搞房地产,但是不搞房地产搞什么呢?搞别的都很难啊,这是一种惯性。搞“特色小镇”总得有个出路,搞房地产最现成,而且真有搞成的。
张 诚:所以,地方政府一定不要热衷于邀请企业搞特色小镇,不能简单化这个事情。企业也一样,尤其大的企业包括国企也热衷开拓圈地搞投资,要建多少多少特色小镇。将来会出现问题,就是按照罗老师说的惯性,这个社会资金的下一环承载体没有别的,也许只有房地产。而我们过去,在一些城市,在城市郊区,已经出现大量房地产停滞、滞销、空城,这种情况下,在更偏远的、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要投入大量基础设施才能建起来的居住区,更难有消费者去承接它。我们将很可能在过去出现大量鬼城之后,今后出现一批“鬼镇”。所以,我的结论是:“特色小镇”最好的可行的模式,就是“田园综合体”。啊哈!
金依莎:那您的“田园综合体”有房地产项目吗?
张 诚:田园东方的“田园综合体”可以有房地产,也可以没有,这个要看情况。如果市场和成本条件能够不搞房地产就能做的话最好。罗老师说的惯性,指过去房地产等领域流动的钱没地方流动,找个叫“特色小镇”的地方流动,但特色小镇的房地产也不好搞,就要寻找一个不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更有成长空间的领域,选择一个可持续的新的行业,不破坏环境,不消耗更多土地资源,这就是我们希望在乡村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度假产业。
罗德胤:这里涉及责任内化的问题,如果是短期行为,仅仅搞房地产,不对所开发的项目做长期打算,就不会对乡村空间的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负责任,只考虑短平快的经济利益,能拿走的利益尽快拿走,遗留的问题由别人承担。政府和企业都持这种态度,GDP上去了,政绩有了,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好处留在当下,坏处留给后人,企业和政府对特色小镇的未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承担责任,这就是特色小镇遍地开花存在的风险。
张 诚:还好,现在做文化创意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旅游业的盈利能力在增强,总量在增大,另一方面那些资源导向的、机会型的行业在不断减少,所以在这个特色小镇领域都在想办法抓资源、也在探索更好的盈利模式,但毕竟还是不如房地产顺手,或者说现在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特性还不习惯,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慢慢来。那谁不习惯呢?企业不习惯,政府也不习惯,金融机构也不习惯。所以,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转型期,需要一个用时间换空间的过程。
金依莎:您的“田园综合体”用什么做支撑?
张 诚:首先,是旅游产业,如果不具备做旅游的基础条件,也就不符合我们选址的要求。“田园综合体”可以不做房地产,因为有些地方即使你做房地产也不挣钱,但是如果需要做房地产,当然可以做。但要科学地做,为乡村和特色小镇人口规划来做,并且不要把地产当成目标。我剖析当下的情况是,实业从业者和政府一样,都在一边生存一边转型,才能进一步寻求新的突破和转型发展,彻底转变需要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过程。
张朝伟:无锡的“田园综合体”有哪些旅游业态?
金依莎:吃、住、行、游、购、娱都有吗?
张朝伟:里边有景区吗?卖门票吗?
张 诚:旅游加度假,注重文创。经营上可以按景区式度假地来经营,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常说的业态,多种经营方式都有。但田园综合体不是指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一个全域化的村、一个社区,只不过这里旅游度假设施多一些,并且,这个“特色小镇”本身就具备旅游的价值。
罗德胤:旅游不仅是简单的观光,内涵应该不断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才能满足游客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
张朝伟:的确,尤其度假、研学、康养、中医、医疗等新兴业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会更高,也符合政府要求的发展方向。
张朝伟/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全域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
协调城乡关系的最佳选择是文旅小镇
张朝伟:英国学者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理念还适应当今时代吗?“田园城市”的概念对“田园综合体”有什么启发?
罗德胤:霍华德1899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已经100多年了,和田园综合体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出发点一样,都是为了结合城市、乡村各自的优点,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但实际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导致的结果是美国郊区别墅的蔓延,这是目前看到的结果。但“田园综合体”的本来目标不是做郊区别墅,或者说出发点和突破点不在于建别墅。
张 诚: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导致美国郊区化居住,这是公认的吗?
罗德胤:霍华德提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想到今天这种结果,城市人口大量向郊区流动,反而导致“城市空心化”,住在郊区别墅里的美国人还在市中心上班,除了周末,每天通勤开车花费两三个小时。
张朝伟: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空心化”,美国是“城市空心化”?
罗德胤:是啊。
张 诚:中国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吗?
罗德胤:我认为中国会同步出现。美国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80年代显现,并且引起很多人反思这个问题,但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很困难,到现在也难以扭转。
张 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罗德胤:人们既想得到城市的好工作,又想享受乡村地区良好的居住环境。
张 诚:这当然很好啊!
罗德胤:代价也很高啊!来回开四个小时的车,整个城市都为无数汽车做准备了,包括街道全都为汽车服务了。
张 诚:乡村有吸引力,城市也有吸引力,为什么不去设法同时满足人们这两个愿望呢?
罗德胤:就是为了满足这两个愿望,结果才出现这个问题。这在最初是没有预料的,出现了才知道,你买车我也买车,车把街道全占了,人们突然发现城里没法走路,没有步行的空间了。
张 诚:好愿望导致了社会问题,结果就不好了,不可持续就是问题。
张朝伟:产业也跟着向乡村转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罗德胤:转不过去,因为转移成本太高啊。
当然也有几个美国城市,因为市场的原因偶然的避开了这个问题。比如纽约,曼哈顿岛很大,1900年开始修地铁,因为优先发展地铁,就没给小汽车太多空间,于是人们发现这里很适合居住,因为有大量窄窄的街道,很适合走路,相对于住在郊区开车两小时上下班,我还是喜欢生活在曼哈顿岛。还有旧金山,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要保护的区域,不让拆,结果导致道路无法拓宽,车也开不进去,最后发现,这反而更适合居住。其它更多城市都被汽车侵占,所以美国记者雅各布斯写了一本著名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经典,声讨这种专门为汽车服务的城市。
所以,霍华德当时设想 “田园城市”的时候,没想到后来会引出汽车城市,因为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他很难想到这么多问题,就是针对伦敦的城市污染,乡村环境好但又很衰落,就在中间找个折中,让你住在空气好的郊区,他还设想就在郊区上班,但这个地方住可以,上班这事解决不了。
张 诚:他想在郊区也解决上班?
罗德胤:对呀,他想了,但经济上不成立啊。你想建工厂,得有人投啊。
张 诚:如果不是建工厂,而是做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呢?
罗德胤:那可以呀!但旅游度假当时是少部分人的消费,属于小众。
张 诚: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必须有产业才能做小镇,而我们质疑乡村除了旅游,没有其它适宜的产业,所以霍华德应该限定:这里只能发展旅游产业,而且在这儿上班的人,也就近住在这儿,就不会有问题了。
罗德胤:这里还与大城市如何发展有关,美国人也在反思,就是一定要维持城市的生活性。不能只解决工作,城市还要适合人们生活,特别要有足够的步行道、绿地、公园,还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等等,有各种公共活动空间。
张朝伟:关于城乡关系、空间格局,或者人类的聚居方式,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吗?或者说,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不一定非要赶到城里上班,工作方式变了,居住方式也产生变化?
罗德胤:网络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进一步促进人们的聚集。因为网络扩大了线上的交往,结果也促使更多线下的交往,网上聊了一百次总得见个面吧,于是人们更愿意聚集了。
张朝伟:促进聚居而不是散居,倒是出人意料!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互联网促成了分化——既有人口的聚集,又有分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种相同诉求的人群的聚集,正好对应互联网上的“群”和“部落”,为形成各种“特色小镇”打下人文基础,因为“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具有某种共性的人或产业的聚集区。
金依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域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
金依莎: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在区域、区位和资源条件方面,有哪些要求?
张 诚:我们的要求有三条:第一,市场好;第二,环境好;第三,政府好。
市场好,就是在区域和区位方面有足够的客源市场。环境好,就是有比较优质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政府好,是指当地政府有开发运营“田园综合体”的主观意愿,愿意做这种费力费时但是可持续的项目,在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支持。
金依莎:“市场好”是指离大城市近吗?
张 诚:我们做的是“文化消费”类型的旅游度假项目,其中的产品都是针对较高层级的城市消费需求。大城市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大,消费层级高,有更多旅游和文化消费需求。所以,满足环境好、政策好两个条件,又离大城市近的乡村地区,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罗德胤:也不一定离大城市很近,太近的话,项目的土地成本就高,还有被拆迁的风险。
张朝伟:在比较贫困偏远的贵州,可以建“田园综合体”吗?
金依莎: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较好。
张 诚:加拿大有个叫惠斯勒的特色小镇,用30年建起来的,在温哥华以北125公里的山里,原来什么都没有,只有山,有人在山上建了滑雪场,山下又有人开商店,做经营的人越越来越多,吸引更多人前来安居乐业,后来就形成上万常住人口的高山滑雪小镇,每年到访游客二百万人次。
张朝伟:就是说,贵州也可以建“田园综合体”?
罗德胤:关键是产业,惠斯勒是靠滑雪,要看那个地方能不能有人把产业做起来。
金依莎:特色小镇对发展全域旅游发挥作用吗?
张 诚:作用很大。首先,我们说特色小镇必须基于产业,产业的选择不多,最适合特色小镇的产业是旅游业。第二,全域旅游要全时空、全方位,这恰恰就是一个小镇应有的属性,小镇就是一个综合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居住、生产、交换、娱乐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其中,旅游业可以而且很适合作为这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特色小镇非常符合全域旅游的目标和要求。
张朝伟:有的楼盘也起名叫“XX小镇”,但它不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也很难对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金依莎:罗老师一直致力于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田园综合体”能促进传统村落以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吗?
罗德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很多财力物力的投入,而且是持续的投入。有的传统村落会得到政府的修缮资金,但如果缺乏后续的维护经费还是无法保护。所以,很多传村落就发展旅游,试图以此来解决资金的持续性问题。建设“田园综合体”,则从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和更多的财力方面,解决保护方式和资金来源问题。
张朝伟:无锡阳山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保留有以前的传统民居吗?
张 诚:固有的一些传统民居,是“田园综合体”本应具有的特色和亮点。“田园综合体”是发展乡村和建设乡村的一种模式,其他人即便不叫“田园综合体”这种名称,也会有类似“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它以文化旅游为主业,联结城乡,促进了城乡合作与城乡一体化。所以,“田园综合体”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好载体。
张朝伟:“全域旅游”强调“全域”,是指旅游行为“充满”某个“区域”,问题是这个“区域”的空间范围有多大?我认为,“全域旅游”的空间范围至少应该是一个行政村,或整个乡镇、整个县、整个地级市。可以是某个独立行政区,但更多的可能是“跨行政区”——根据特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脉、文脉)来划定。
如果空间范围小于一个行政村,那它可能只是一个旅游项目。一个旅游项目本身的“全域”性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没必要强调它的“全域”。游遍整个海淀或整个北京城,可以叫全域旅游,游遍整个颐和园则和“全域旅游”概念无关。
金依莎:海南和宁夏是全省或整个自治区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张朝伟:全域旅游应该基于“全域城乡规划设计”,兼顾城、乡,把城镇与乡村当作统一的整体,首先对“点”(包括景点、景区、社区)进行创意美化,再用景观通道——也就是旅游“线”路(包括水陆交通),把所有的“点”做有机的、巧妙的联结组合,并以优质服务和规范化管理进行全“面”的统筹。全域旅游,就是要让游客随时随地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无论是区域内的“城镇”还是“乡村”,也无论在“景区”还是“社区”!
——本文刊载于2017年3月《今日国土》杂志
Copyright @ 2020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发展委员会/深呼吸健康旅游大会/北京全域旅游规划设计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1307号 |
|